全球观速讯丨31岁再见:活着就要不负今日

2023-02-22 22:38:59 晴天妈妈千万亿

要和我的31岁说再见了。


(资料图)

春节已经和家人庆祝过农历生日,但正经的这篇“复盘”,还是如约放在了今天。每年今日,咱们说好了如约相见,一起话成长。

在32岁来临前,我给自己又做了一年的梳理。当我看到又一年,密密麻麻的思维导图,我就在想,去年好像看上去做了特别多的事。真的吗?

31岁获得了一些成绩,做出非常大的转折,也付出了很多的代价。不卖惨,不浮夸的说,真的很不容易。如果不是“回头看”,都发现不了这么多酸甜苦辣。

去年很多人和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:“你是我见过的人里状态最好的”,“你怎么能一边带娃网课,一边保持好心情”?

状态,是自己和世界融合时候,骗不了自己和别人的外在呈现。好状态,比好结果还让人舒适。

人在顺遂的时刻容易高歌,在大环境不好的时刻,还能让自己的小世界不混乱,过好自己,并不容易。

回过头来看,我觉得对我最大的成长是3件事,特别希望拿来和大家分享。

一、适应不确定性

连着3年,终于在31岁的末尾迎来了一起等春天的日子,这几年,太难了!上周做团队复盘,我还在说“我们这个小团队,还活着真是奇迹”。在我读书无法all in的情况下,营地团队和教育团队都在稳重有进。就像自己的孩子,突然能自理,为伙伴们骄傲。

看上去是坏事,但反过来,团队在离开我这个“拐棍”之后,也在尽全力飞速运转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,或许也是团队的礼物。

这一年,每个人都非常艰难地适应,适应环境,适应局势,适应疫情,适应时代,甚至突袭而来的chatGPT…

猛然觉得,未来这件事根本不是规划出来的,也不是努力拼搏出来的,而是因为你一直在保持前进,恰好撞上了机遇。

不是我们走向未来,是未来在走向我们。

如果说3年前有人问我,怎么可能把自媒体经营的不错?我可能侃侃而谈,告诉他怎么选题,怎么拼搏,怎么带团队,怎么做线上,怎么OMO… 但现在看,人生在的,运气的成分大概80%,甚至90%。

永远不要高估努力,更多的时候个体的努力是一部分,天时地利人和,缺什么都是磨砺。

比如,我读博这件事,老粉知道,我从研二的时候就一直在尝试,看有没有更适合自己的领域。一度非常迷茫,自己都在怀疑,我还可以做学术吗?我有三个孩子,读研的时候就已经很吃力了,我还可以吗?

但是,当我真的迈过“自我怀疑”的坎,发现这几年一边带娃一边咨询,一边做自媒体一边积累经验的时候,自己更喜欢的领域好像已经在走向我。在我31岁的时候我决定拼一把,开始备考,第一次就考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…整个过程中,一部分是运气,另一部分是因为我在一边前进,一边适应。

再怎么剥皮抽筋,选择之后,努力让选择正确,是自己的功课。

我31岁的内在状态特别好,受益的也是这一点。不给自己特别大的压力,不设置过于鸡血的KPI和目标,反而是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范围里面去辗转腾挪,适应,调整,前进。

时间,会告诉我们所有的答案。

二、小幸福,才能累积大满足

经常会看到一些特别厉害的人,不管是某二代,某顶流,还是万柳书院这样的光环闪闪。打开社交媒体,谁年入百万,谁资产过亿,总让人焦虑。

尤其是疫情这几年,大家停留在短视频直播的时间更多,聚焦更多类似的“神话”让人在大环境不好的时候,更失去了自己的节奏。

除了幸存者偏差以外,还有一种晕轮效应,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。我们为什么要拿别人最好的一面,和我们生活中最糟糕最焦虑的一面做比较呢?

比起大愿望,小幸福更有帮助。去年我和3个娃都网课居家办公的时候,每天都会一起踢球运动,周末会带着小朋友们爬山,我每周还会保证骑行和网球时间。我发现,有时候你与其看着特别大的远方,不如抓住一些小确幸。

我特别受益的小幸福,还有一个,是及时表达感谢。“抱歉,添麻烦了”。很小的一句话,但对方能感受到,并且会回应到情感上的回馈,大家每个人都是被看见的。

情绪的流动会化解90%的冲突,关系越舒展,矛盾和障碍越少。

即便不能改变,对世界的真诚总会回馈更积极的力量给自己。

三、小改变,比大飞跃更有价值

去年一整年的直播里,我跟大家说到最多的词之一是“微习惯”。就是小改变,小行动,小坚持。

不用惊天地泣鬼神,就是一些芝麻大的小事。比如我去年开始写书法日课,和朋友一起学着打网球,开始每周骑行,每天用洗漱和做家务的碎片时间听书,每天逼着自己看几篇相关的学术文章… 坚持下来,肉眼可见的,是身心的进步。

看上去,好像31岁特别忙碌,但我内心这几年越来越笃定。我开始尝试更多的“尽人事,听天命”,对自己的感受时刻觉察和调整,善待自己。整体,是忙而不乱的一岁。

如果说接下来的一年有什么计划,就是希望我和3个孩子都能学有进步,我们都不负今日的活着,用最喜欢的姿态,做到最喜欢的自己。

用一句我很喜欢的话,来结束这一篇文章。

你要搞清楚你人生的剧本:不是父母的续集,不是子女的前传,不是你朋友的外篇,对待生命你好歹大胆一点,因为你好歹要失去它。

32岁,你好呀。

上一篇 :

下一篇 :

x

相关推荐

精彩推送